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04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古传统顽羊角弓的制作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27 编辑

你好兄弟,我用过的一些旧弓眼下没有在我北京的家里,我回老家后尽量拍些照片提供给大家。竹筋儿的用法是这样的:1.它是铺在牛筋下的不是角下,一定不要弄错。2.劈的粗些来用的话,是要加大木弓胎的马力,劈的细些来用,是提高弓胎的韧性保证不易断。以前我们不把它叫做竹筋而是叫做“险”,险筋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杂任何情况下保证胎不会断裂,拉断弓会受重伤的。传统的险筋不仅有竹筋儿,在竹筋里还要掺入马鬃,高级的是掺入骒马尾。这种工艺目前在我看来似乎已经绝迹了,其实并不难,只是很少有这样的旧弓被发现被解剖。因此你要试验做,建议竹筋劈的细些,竹皮刮去竹芯质后本来就很薄了,建议劈成1毫米宽的小窄条,这样看上去像丝。做这样的马战弓铺筋的层数和数量都与眼下我看到的清弓的资料不同了,还请斟酌用料。我暂时想起来这些,欢迎多交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6:49 | 只看该作者
顺便澄清,顽羊角弓并不像朋友们平时认识的所谓“蒙古弓”的弓渊很宽,我见到过的、用过的和正在做的弓渊板也只有3公分宽。力度、手感等等都需要钻研传统工艺里面的道理。我相信祖先们不会比我们愚蠢。一味的用解剖学的理论去研究这些东西有时会步入误区。就像我的美国兄弟,看不到我们中医和蒙医说的穴位,一个劲用光学仪器和所谓的“科学手段”解剖查找,却根本找不到什么“穴位”,就盲目的否认中医是不科学的。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8: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不要缠绵在使用什么种类的胶的问题上,我说过,一方水土一方生息,什么胶用好了都行,东吴地区自古也出好弓,恐怕和北方不会用一样的材料。铺筋是件经验成分很大的工序,首先在竹筋“险”上面喂胶,这种喂胶需要两三遍(根据具体手感),梳好胶的牛筋不粘手之后也要喂胶,是它们(牛筋表面、险筋表面)吃够不能吃饱胶,这样牛筋与弓渊的结合是不会开裂的。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8:32 | 只看该作者
见谅  有错字:使它们(牛筋表面、险筋表面【已经粘合在渊板上的】)对吃进的胶达到吃够但不吃饱的状态,然后粘合。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8:50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我们只要有传统,不必需要什么努力,有很多传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平凡,传统始终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平凡的甚至不值得挂在嘴边。比如我们蒙古族骑马看望亲朋,决不能把马骑到人家的门前,尤其是家里有长辈,骑马到蒙古包门口再下马是很不礼貌的,都要很远下马(只要你已经清楚地看到那个蒙古包了),然后牵着马步行到长辈面前。类似这样的传统还有很多,我觉得它没什么坏处,所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传承,我的儿子我也会这样做给他看而不是强迫他这样做,这不需要什么努力,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就更谈不上什么发扬,一旦社会提倡要发扬什么了,我觉得就已经来不及了,肯定此刻已经严重缺乏传统了,何谈发扬。另外我不同意把北京那位长辈一概而论定义成伪传统,尽管我不是很了解清弓工艺,但在电视上看到那位老人制作弓的很多工艺的确是很传统的,请不要带有极端的偏见和不纯洁的目的,我虽然不懂清弓的制作,但这是我没有学到的原因,我还不能断定那位前辈是伪传统。没有人有资格抨击一位长者。每个人都有缺点,我只赞同我们做好自己,多向别人学习。本人原创了这个帖子也是本着想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愿意让这些信息为广大弓友服务,人越多我个人认为我的朋友就越多,作为一个蒙古族同胞我们热忱的希望与各族弓友兄弟成为一家人。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2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29 编辑

今天翻出了箱子底存的骒马尾和马鬃呵呵,好像油性还有点,太干了就不能用了。


22222.jpg (94.9 KB, 下载次数: 2800)

22222.jpg

11111.jpg (130.94 KB, 下载次数: 2766)

11111.jpg

3333.jpg (128.59 KB, 下载次数: 2761)

3333.jpg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0:37 | 只看该作者
边区的牧民脾气有点怪哈哈,请谅解,您说的那个牧民我认识他,人还是不错的,就是倔哈哈。另外至于蒙古弓测力的方式我会在将来慢慢介绍给大家,总之我觉得用拉力器材仪器测试弓有多少磅是不符合我的要求的,我们测力主要测弓力,就是它打出的箭力,我个人总觉得现代的测法是在测人不是在测弓,个人拙见呵呵 ,见谅。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1:0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我说的这个只是弓与箭传统上认为的合理配合,也不是测弓力的方法。测弓力最终要界定在五十步时箭打到目标的力量,才算是弓力,好弓往往有几百斤的力量,也就是说老故事里说的千斤弓并不是指弓的拉力是千斤,哈哈真的千斤谁也拉不开。所以我们测弓力经常用驴和马,也就是说做弓时一直本着所谓“上渊半驴下渊半马”的规律来制作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1:44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也有另一种感觉,多年在牧区的经历,有段时间玩弓多一些,那时总觉得弓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它不同于我的马,说实话如果楼上没有在我的家乡那样的地方生活过恐怕不能有我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草地上三十几里一户邻居,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玩,身上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是活的哈哈。至于您说到的艺术的感觉,我觉得它肯定不同于绘画和音乐。感谢您把我的玩意引领到艺术的领域,谢谢您关注,我会慢慢品味您的帖子。常交流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2:0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也是,我以前经常用六十多斤的弓,怎么做箭也轻不了,可是说箭重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影响。按照261先生的换算,可能是过去的斤和现在的不一样。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2:24 | 只看该作者
我没猜错的话楼上应该是个妹妹或者姐姐吧?感觉你对弓的情结很浪漫。同意您的大部分观点,但我觉得弓最大的艺术价值或者说最基础的艺术价值还是有一些武器艺术的要求的,您觉得呢?尤其我们蒙古弓,离不开劳动捕猎生活,当然,生活应该充满情趣和不经意的艺术含量,刻意的追求花哨肯定会降低您所提及的弓艺术的本质价值。见笑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2:48 | 只看该作者
请千万不要误会哈哈,我用的马鬃马尾以及竹筋儿都不是作为牛筋的,只是这种战弓的工艺需要这个叫做“险筋儿”的工序,牛筋我使用腿筋,蹄筋一样能用,就是需要发的很好以便接筋(因蹄筋掐头去尾剩下的很短),但实际上蹄筋的力量很好,用三岁以上的坚牛的最好。至于酸奶发筋我还没有做到这步,还没面临要铺筋的工序,只靠说很难说明白,我铺筋之前一定拍照片给大家讲。本人声明,我做工的方法是在我们草地生活中的一些内容,不见得适合各地弓友,仅供朋友们参考借鉴。我也没有任何商业目的,这一点大家可能也看得出,不然我不会发这个帖子说这么清楚。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3:09 | 只看该作者
不必客气兄弟。首先我个人觉得外脊筋(背筋)虽然长但没有蹄筋和腿筋有劲,这是因为牛的一般动作很少使外脊筋得到经常地运动,所以脂肪多,不容易去脂。其次捶筋撕筋铺筋一共需要两次发筋,发的不合适自然不好捶,不好捶也自然不好撕而且浪费多,铺前还要发一次,发不合适就不溶胶,不溶胶就粘合不结实。关于两次发筋我个人都是用酸奶(这是一种在牧区生活时的习惯和经验【在我们草地上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水比奶还要珍贵】),我认为水发筋依然不能取出油脂,所以前人们用酸奶(发过头了的很酸的酸奶)发牛筋。捶前发的时间短,刚刚不透明了就行,但不能马上捶,要进行晾(不能晒),晾到牛筋表面的残余酸奶不黏了,手摸着滑溜了,再不要等了,马上捶。撕好后放进密封的口袋里闷上。这一切工作千万不要提前做,不然时间长了就长毛了。铺筋前要用酸奶发筋丝,因为筋丝没有用之前会挥发很多水分变得很干,脆了的筋不能混进胶直接铺。所以要再次发筋。这次的酸奶(传统的方法)要用策格(马奶酒)稀释,高度的酒也行,泡进去的筋不能时间长,人不能离开干别的,要不间断的目视观察。还要挑起来看,不能等筋变成面条,要像沾水的麻绳一样的状态然后开始晾。晾法和前面一样,不粘手滑溜了就可以铺了。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3:3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与文明本不该故弄玄虚的“密不外传”。做弓做的好不好不重要哈哈,因为通过实践迟早能做好,做个实在人是我作为一个蒙族同胞要追求事。所以没有什么核心机密哈哈,希望大家都诚恳的支持这个平台,互相吸取有益的知识,把这里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兴趣乐园。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1:34:14 | 只看该作者
问:突然想起个问题,羊角也是有纹理的吧,应该是从角根到角尖的方向。那你做的角块纹理是啥样的呢? 是顺着弓胎 ...

顺着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4-4-26 07:47 , Processed in 0.0740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